专家简介
张敏,复旦大学博士,上海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上海会展研究院执行院长。曾赴欧、美、日、澳及港台地区访学交流。兼任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副会长,长三角会展城市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,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。曾担任上海世博会咨询专家、进博会特聘专家,主持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组织实施方案及相关调研、上海大虹桥国家会展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和“十三五”规划研究、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三年系列调研评估、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课题“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会展业发展比较研究”等项目,主编“会展人”丛书、"会展蓝皮书"、《中国会展研究30年论文选》,获评影响中国会展十大理论人物(2009、2011、2013、2015、2017),2018“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会展杰出人物”。
《新加坡会展业的综合竞争力》是上海会展研究院执行院长、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敏教授于2018年11月刊载于《中国广告》的最新文章。其中,第一作者刘佳系上海大学会展专业研究生,上海会展研究院实习研究员。今日发布,感谢张敏教授分享。
[摘要] 新加坡作为亚太地区国际贸易中心和老资格会展国家,会展业起步早、措施实、成就大,其浮沉动向牵动着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神经。本文以会展业生产力三要素为尺度,从基础设施、展会项目和组展企业的实际出发,运用比较研究方法,对新加坡会展业的竞争力特征做梳理总结。
[关键词] 新加坡 会展业 三要素 竞争力特征
美国总统特朗普刚发推特称,他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将于6月12日在新加坡举行会晤。“金特会”为什么选新加坡?从政治角度考虑,这或许是因为新加坡“一只脚在东方,一只脚在西方”。作为中立国家,虽非美朝盟友,但与双方都保持着友好合作。作为传媒中心,虽媒体产业发达,但总体上又能够做到政府可控。1993年首次“汪辜会谈”,2002年起国际防务年会“香格里拉对话”,2008年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的美朝代表会谈,2015年历史性的“习马会”,都在新加坡举行。新加坡自称“诚实的中间人”,与各国实行等距离外交。
就经贸市场而言,新加坡会展业有什么特点?这里试图回答这一问题。《中外会展业动态评估研究报告》(2016)显示,全球会展业重心正在向亚太转移。春江水暖鸭先知。新加坡是这场长期而渐趋明显的重心转移最早的体现者引领者。这与其地理位置、经济特征和长期奋斗形成的国际贸易中心地位密不可分。
一、场馆基础设施
1、多数场馆的专业展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
新加坡会展业的基础设施规模在亚太地区居于上游地位,但与世界会展大国之间的差距是很客观存在,而且正在拉大。新加坡目前主要有5家专业场馆,分别为新加坡博览中心、樟宜展览中心、新达城国家会议展览中心、金沙会展中心、莱佛士会议中心,室内展览总面积为30.2万平方米,在亚太发达经济体中仅次于日本。2017年UFI《全球展馆地图》显示,世界会展业专业场馆的平均面积为28597万平方米。新加坡除莱佛士会议中心外,主要展馆单馆面积均在世界场馆规模平均值之上。
全球范围内,目前已有18家会展场馆的专业展能超过20万平方米。其中,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室内展览面积为46万平方米,位居世界第一,是新加坡会展场馆室内展览总面积的1.5倍。中国国家会展中心(上海)的室内展览面积为40万平方米,是新加坡所有场馆室内展览总面积的1.3倍、最大场馆新加坡博览中心室内展览面积的3.2倍。
图1 新加坡主要会展场馆面积与国际其他场馆面积对比柱状图
2、场馆设施先进,环保理念超前
囿于城市国家的体量所限,新加坡的会展场馆虽然难与会展大国相抗衡,但其场馆的地理位置之优越、设施装备之完善、环保理念之先进值得学习。
从区域分布上看,新加坡所有场馆距机场交通枢纽均不超过30分钟车程。其中,新加坡博览中心与樟宜展览中心两个主要场馆更是紧邻樟宜机场,距机场分别只有5分钟、8分钟车程。新加坡博览中心是目前新加坡境内规模最大的专业场馆,自投入使用以来,年均举办600余场展会活动、接待人数逾600万。[1]金沙会展中心、莱佛士会议中心位于商业中心地带,周边配备高端酒店设施、丰富多样的餐饮及休闲场所,吸引了众多学术会议与论坛落地。此外,新加坡五大会展中心均配备高速无线网络设施,所有访客都可以享受免费的Wi-Fi接入。针对网络要求较高的部分展会项目,相关设施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提升网络速率。
表1 新加坡五大会展场馆基本信息汇总表
新加坡会展场馆的环保水平也处于世界先进行列。比如新加坡博览中心配套会议中心MAX Atria于201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。该会议中心不仅实现了建筑空间利用率的最大化,而且在建造过程中采取了全置换新风系统,利用通风井的设计,借助自然通风为场馆带去新鲜空气,有效减少了资源浪费,是首个在新加坡获得绿色标志白金奖的展览会议中心。金沙会展中心配备了先进的数字化会议系统,2013年即开发出了专门的会议APP以实现“无纸化”会议,同时利用APP采集会议信息,完成对会议成果的分析改进,最大程度上践行了绿色会展理念。
图2 MAX Atria标志及全置换新风系统示意图
3、多功能跨界服务场馆多
新加坡会展业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与旅游业结合紧密。由于会展旅游业高度发达,对小型会展场馆乃至会议酒店的需求量大增。除去上述主要专业化会展场馆外,新加坡还拥有一批集会展与娱乐功能为一体的跨界场馆,如金沙艺术博物馆、圣淘沙名胜世界、圣淘沙湾W酒店等。这些场馆多位于商业中心地带,极具设计匠心,周围遍布丰富的购物娱乐设施,凭借其便利性逐渐成为中小型会议、商业论坛、企业年会等活动的首选之地。此类场馆虽然并非专业化主力场馆,然而同样具有会展活动的承接能力,对大型场馆形成了分流疏导作用,为新加坡会展业,特别是会议业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二、举办展会活动
1、会展业整体略见滑坡
如所周知,新加坡会展业与旅游业关系紧密,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彼此影响。早前,新加坡旅游局曾就2015年新加坡旅游人数增加但旅游收入减少一事作出声明,指出收入下降是因为商务旅游、会议、奖励旅游、大型企业会议和展览游客减少。
在缺乏会展业数据正式统计的情况下,除去官方声明,还可以通过新加坡旅游业的相关统计数据,间接把握新加坡会展业的动态趋势。据新加坡旅游局官网统计,2006年至2016年间,新加坡入境游客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,11年来平均年度入境旅游人数为1286.4万人。其中,会展游客占全体入境游客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,11年来平均占比为24.5%。以此为据,可推算出2006-2016年间新加坡会展旅游人数的具体数值及其变化趋势。
表2 2006年-2016年新加坡游客人数及会展游客人数汇总表
如图3所示,2006年-2016年间新加坡会展旅游人数一直处于波动状态。其中,2006年至2013年会展旅游人数的变化趋势与入境旅游总人数的变化趋势相似,二者上升与下降基本同步;2013年至2016年,二者变化趋势则呈相反态势;2013年至2016年,新加坡入境旅游人数基本呈上升趋势,但会展游客人数则呈明显下降趋势,下降率分别为11%、4%与19%。
2016年新加坡全年入境旅游人数为1640.9万人,是2006年的1.7倍。但是同年新加坡会展游客人数为246.1万,较2015年下降19%,较2006年会展游客下降10%,人数创11年来新低。[1]2013年至2016年间,在旅游人数持续上升的背景下,新加坡会展旅游人数却逐年下降,甚至低于10年前的水平。这一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新加坡会展业的小幅滑坡。
图3 2006年—2016年新加坡入境游客人数与会展游客人数统计折线
3、会议数量小幅下降
同因场地所囿的展会项目相比,新加坡的会议活动一直更为世人称道。凭借其丰富的旅游资源、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先进的服务理念,新加坡早在1983年就被国际会议协会(UIA)组织评为最佳会议举办地,又于2001年起连续14年被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(ICCA)评为“亚洲最佳会展城市”。据国际会议协会(UIA)统计,自2011年至2015年,新加坡一直位于会议举办数量top5国家之列。其中,2011年至2013年间,连续三年名列第一;2014年为美国、比利时超越,位居第三;2015年再次下降1位,位居世界第四。
表2 UIA 2014年与2015年度举办会议数量TOP10国家汇总表
据UIA统计报告,2011年至2015年间新加坡国际会议举办量逐年增长。其中,2011年-2014年间涨幅位于4.5%至5.2%之间,2015年涨幅高达7.3%,举办会议数量达412403场。在国际会议市场不断扩大的背景下,新加坡会议举办排名虽一直名列前茅,但从具体举办数量中,还是可以看出若隐若显无可奈何的下降趋势。2014年新加坡举办会议850场,占TOP10国家举办会议总数13.7%,距离第一名美国仅有8场之差;2015年新加坡举办会议736场,占TOP10国家举办会议总数11.7%,距离第一名美国相差194场。在国际政治影响与韩国等周边国家会议业兴起的影响下,新加坡的会议业开始面临相当的挑战。
三、会展市场主体
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,新加坡为填补石油危机爆发所带来的经济缺口,即已提出了大力发展会展业的政府决策。从1976年起,英国蒙哥马利展览公司与励展集团、德国慕尼黑展览公司等国际会展巨头相继进驻新加坡,为会展业发展带来了新动力,同时催生出一批极具代表性的新加坡本土会展企业。
其中,新加坡展览有限公司(UBM SES)是新加坡会展业的先驱,博闻展览联盟成员之一。公司1976年成立,是新加坡规模最大的展览公司,办展份额一度曾达到新加坡整体会展市场的29%。创办40余年来,公司致力于为区域主要产业行业组织专业性高水准贸易展览,先后创办了亚洲通讯展、新加坡亚太海事展等国际知名展会,目前在其他国家设有34个办事处。新加坡展览集团(SingEx)1978年成立,由四家子公司(SingEx Venues、SingEx Venues International、SingEx Exhibitions、SingEx Exhibition Ventures)构成,是新加坡服务体系最完善的展览集团。集团业务团队呈多元化特征,从管理、销售、运营与现场服务多方面提供会展服务。目前新加坡面积最大的会展场馆新加坡博览中心,即隶属于该集团麾下。新加坡会议展览服务有限公司(CEMS)1980年成立,在组织管理政府机构会议、私营企业展览与会议方面拥有成熟的人脉和丰富的经验。长期以来,公司组织参与了亚太地区200多个主要会议和展览,包括亚太地区第二大专业玻璃展Glasstech Asia、巴基斯坦服装纺织展等亚洲知名展会。
新加坡会展业体系成熟,除大型会展公司外,还拥有一批专业的会展服务企业,旗下业务聚焦于会展活动策划、会展服务等不同领域。目前,新加坡会议展览署纳入体系内的会展服务企业多达57家,服务内容包括会议策划、视听设备供应、新媒体展示技术支持、货运支持、现场翻译等。
表3 新加坡会展企业汇总表
四、亚太会展业环境分析
新加坡会展业起步早、起点高,在政府扶持指导与行业协会通力协作下,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和相当的品牌知名度。然而近年来,随着中国、韩国、马来西亚以及澳大利亚会展业的快速发展,新加坡开始在一定意义上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。这主要是因为会展业发展需要与本国优势产业结合。中国、韩国等其他国家经济快速发展,为会展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与市场空间,导致了某些知名展会为了追逐市场利益移师外国。
其次,会展业被看作“城市经济的助推器”,具有引领作用和全局效应。受此影响,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纷纷兴建会展场馆,培育会展项目,扶持会展企业,对新加坡会展业造成了分流与冲击。比如近年来会展业成就斐然的韩国,在场馆规模受局限的条件下,转而集中精力发展国际会议业,果断采取了放宽赴韩签证、完善会议场馆和优化酒店客房结构等一系列举措,同时着力培育高品质复合型观光旅游产品,力求为国际会议提供多样化便利化的观光食宿服务。2011-2015年间,韩国排位连续五年挤入UIA统计前五位,其中2015年凭借891场的会议数量,以150场的显著优势直接超越新加坡,位列亚洲第一、世界第二。新加坡因而首次跌落会议产业亚洲第一的王者之位。
为了应对来自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竞争,新加坡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策略。2014年,新加坡出台了《2020会展经济指南》,强调今后会展业的发展,将从“智慧城市探索”、“风情特色融合”、“高端人才培养”三方面入手,着力提升新加坡会展业的综合实力,为参展方与采购商提供更加独特、智能、专业的会展体验。这里需要肯定的是,会展业的发展不仅有赖于基础设施、营商环境、专业人才和媒体技术的支撑,而且需要多样化的优势产业集群和富于活力的经济社会条件。新加坡的举措能否奏效,有待进一步的会展业实践的检验。
本文刊载于《中国广告》2018年11月
编辑 | 荆伟婕
责编 | 毛海俊